温馨的三口之家、暖意融融的家居、舒适宽敞的座驾、风景优美的旅行……是一个中产家庭的生活梦想。国家统计局曾将年收入在5万元到50万元界定为中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家庭收入的标准--即中产阶层,这很难形成共识。其实,在我国用中产阶层一词不如小康阶层来的贴切。小康阶层不讲阶级,而是讲一种生活形态,是指不是很富有,但是也脱离了基本温饱问题,生活稳定,就类似中国古籍中所说的“小康”社会。小康是民间语言,但是它是中国社会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跟“大同”社会相对应的。小康阶层显示出来,主要是很多职业形态,通过职业形态和生活形态可以甄别是否成为小康阶层。
不管是小康还是中产说白了,就是要能供得起、花得起、养得起、老得起,而源源不断的收入是支持这些生活要素的关键。用收入来衡量是一个更具有说服力的标准,不同城市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更给我们提供了从容选择的机会。
首先是“供得起”。对于大部分中国家庭来说,拥有一两套房产是普及性需求,对居住房产的地段、户型、小区周边等也有一定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收入不低,但这几年中产家庭也需要面对房产升级的需求,高企的房价使得他们也需要由住房贷款提供购房支持。因此,月供支出会是每个月开销中的一部分,甚至占的比例还不低。
其次是“花得起”。保持中产生活水准,物质生活要丰裕,精神生活要丰盛,两者皆不可缺。品得出红酒产自于哪个酒庄,听得出歌剧中的瑕疵,周末跑个半马,休假时在太平洋的小岛上偷得浮生之闲……而这一切自然离不开收入的支持。
还有“养得起”。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中产家庭在培养子女上更是树立了远大目标,一般的学区难以满足家长们的需要,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要把孩子们送入名校,平时还要跟着名师学英语、学乐器、学骑马、学击剑……养孩子的花销也不少。养车同样也是生活支出之一,在大城市由于通勤时间长、地铁拥挤,一些家庭甚至要养两部车,油费、保养费都是必备开销。
“老得起”也是一项重要内容。要想在退休之后依然保持中产生活的水准,怡情养老,中产家庭们从现在开始就需要为养老进行积极储备。
精神的富足也是中产的重要标志,在物质的“先富”之后他们开始追求精神的“先富”。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期待,这种期待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多来自于情怀的追求,这也正是这两年来“情怀”成为热词的重要原因。他们追求生活格调,爱消费却并不盲目,始终把品质放在优先的位置,追求个人品味。与一味的赚钱相比,他们愿意花时间度假、休闲、健身……
尽管你的月收入已经达标中产,也请审视一下自己的情怀指数是否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