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废纸回收行业,以他名字命名的企业创下了数个第一:第一家建立废纸集散中心的企业、第一家推出在线网上收购服务的废纸回收企业、全杭州唯一一家拥有厢式货车的物流车队……
2008年的金融危机,他在市场低谷时,逆市举债囤货,最终在市场回暖时获利丰厚,从而一战成名,震动整个废纸回收行业,吸引了包括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专访,有媒体为其冠之以“杭城破烂王”名号。此后,他的企业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成了行业乃至整个经济形势的风向标。
谈起上述经历,今年46岁的李申奇却显得有些云淡风轻,他更关注的未来——回收行业如何突破低小散的困境。
从在富阳常安贩卖毛竹,做到另一个行业的“老大”,李申奇究竟走过了怎样一条神奇的创业之路?
李申奇是富阳常安礼门村人,初中毕业,家境一般,25岁离开家乡,和妻子一起来到杭州,驻扎于当时还是一片农村景象的杭州机场路,为的是将家乡的毛竹运到杭州,卖给当地农户用来搭建蔬菜大棚——这是非常小的生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利润还可以,但市场太小,“也就赚个打工钱”。
其间,李申奇接触到了废纸回收这门买卖,考虑到毛竹生意做不大,而自己家乡富阳却是国内知名的造纸之乡,废纸生意应该前景不错。与妻子一合计,他投资万把元资金,在机场路开了家门店,收购那些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收破烂人员手中的废纸,再打包卖给富阳的造纸企业,从中赚取差价,由此正式进入废纸回收行业。
这一年是1997年,李申奇30岁,恰逢富阳造纸行业突飞猛进之时。
废纸回收是和宏观经济紧密相连的行业,1997年后,造纸行业和整体宏观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期。李申奇小门店的废纸回收量一年比一年高,从一开始的每天收1吨,到5吨、8吨,短短两三年后,他拥有了自己的运输货车,并陆续在杭州其他地区开设分店。当时,他曾一度垄断了杭州书本废纸的回收市场。
2004年在李申奇创业中是较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国家正式推出政策,各地政府开始扶持和鼓励发展废品回收业。他瞅准时机,注册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企业,以“集团军”的形式开始垄断杭州废纸回收。次年,他旗下已经拥有六七家门店,遍及杭州各个城区。其后,他又在行业内创举性地推出“加盟连锁”的企业扩张方式,最多时,其公司直管门店和加盟店多达39家。
在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之前,李申奇的杭州申奇废品回收再生有限公司是杭州废品回收行业的一艘“航空母舰”,在行业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虽然不断“攻城略地”,但在2008年前,李申奇的知名度只限于行业内部,而就在那一年,他的一次在后来被称为“豪赌”的举动,让他瞬时成了媒体的明星,“破烂王”的称号也逐渐被外人所知。
2008年金融危机,依存度相当高的造纸行业首当其冲,整体行业陷入低谷,废纸收购价格跌至几角钱一公斤还无人问津。面对当时市场的一片哀号,今天的李申奇已经记不清当时具体的心态了。但他非常确定,这是一次机会。
李申奇首先在硬件方面做准备,他先后在富阳和杭州东新路上分别建起了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和4000平方米的大仓库,这两个仓库至少可囤积几千吨废纸。与此同时,他开始启用价值80万元的废纸打包机。准备就绪后,他在大半年时间里一口气囤进500吨废报纸,根据当时的废纸回收价格,他至少积压了300万元。
对于李申奇而言,这就像是一次豪赌,他倾尽家产,动用了500万元资金,其中大部分来自朋友间的互相调剂,少部分来自银行贷款。
豪赌意味着高风险、高回报,等到2009年造纸行业趋暖,废纸回收价日攀新高,李申奇等到了他的回报,500万元投资瞬间蹿升至800万元。另一个收获则是,他迎来了他人的投资,并成为企业的股东。
此事经媒体报道,尤其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做了专题节目后,李申奇的名气越来越大,直到今天,不少媒体的财经记者往往通过他和他的企业的动向,来判断经济形势。于是,李申奇无意间从一个单纯的生意人成了经济变幻的风向标。
相对于2008年“V”字型的经济变化,李申奇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判断颇为谨慎,“市场探底会延续较长的一段时间”。此时的他,已经成了半个经济学家。
2008年至今,他在浙江大学研读MBA,聘请名校管理专业的高材生参与企业管理,制定和完善企业内的各项财务、人事等制度……他说,企业前几年的扩张速度有点快,而且废品回收行业人员学历不高、流动性大、低小散等顽疾仍积重难返,因此他在经济形势不佳的时候,将注意力放在了企业内部,以及整个行业的整合和提升。
去年,杭州市大力推广垃圾分类,有关部门邀请废品回收企业参与合作,李申奇的企业开始回收之前鲜有人问津的玻璃、牛奶盒等废品,这对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而言,并不是个明智之举,仅玻璃回收一项,“我去年就亏损了50多万元”。不过,李申奇并不后悔,用他的话说,这是为进入未来更专业、更规模化的回收行业提前做好准备。
李申奇认为,废品回收不能仅关注眼前利益,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每天产生数以亿计的垃圾不仅让我们生活的环境不堪重负,更是在消耗已经取得的经济成果。他算了一笔账:杭州每天产生高达将近7000吨的生活垃圾,仅垃圾的处置费,每天就消耗掉数千万元、上亿元的财政资金,而且这个数字仍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
李申奇说,要解决“垃圾围城”的问题,目前最有效的方式是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而作为行业龙头,于公于私,他都责无旁贷。
在废品回收行业摸爬滚打十几年后,李申奇开始将企业发展和环保紧密联系起来——他投入资金,在杭州各学校设置回收桶,分类回收学生的旧衣服、玻璃等废品,“培养垃圾回收意识,必须从孩子抓起”。
编辑者:fyf808.com
更多资讯请访问 富阳房产网www.fyf808.com